华大海洋
BGI·Marine
EN
首页 / 关于我们
【深圳商报】华大海洋参加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筹备会议
日期:2021-07-20

以下文章来源于深圳商报 ,作者张妍 

近日,为引导各界更科学地开展海洋生物科研和保护工作,大鹏新区召开了海洋生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筹备会议。华大海洋党支部书记、华大海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游欣欣博士受邀出席参加本次会议。 

在会议中,游欣欣博士讲到,在了解到布氏鲸在深圳附近出现的消息后,华大海洋高度重视,并第一时间成立了“小布环境DNA攻关小组”。游欣欣博士作为组长带队出海取样3次,共采集水样30余份,总量超过360升。目前,攻关小组已完成全部水样的离心、抽滤处理,正在加班加点开展3个批次样品的测序和分析,争取早日获得数据结果。 

游欣欣博士还从建立海洋生物的系统性知识库、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办法、整合各单位资源与信息、建设大鹏新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和加强科普宣传五个方面,提出了关于海洋生物保护的建议。 

另外,为更好地应对布氏鲸受伤或搁浅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,7月16日,大鹏新区在玫瑰海岸沙滩进行了海陆结合、多部门联动的鲸豚救护应急预案演练。 

来自华大海洋的十多名同事报名义工小组,参加了这次演练。在现场,大家服从指挥部调度,各司其职,有人负责给鲸鱼模型旁泼水,帮助鲸鱼降温、保持湿润,有人负责手持铲子、扫把等工具,清理沙滩杂物,给鲸鱼回归大海营造一条通路。 

作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副会长单位,华大海洋始终关注海洋野生动物的保护,致力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环境健康。 

在本次布氏鲸调查与保护工作中,华大海洋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,积极开展研究,还通过抖音视频等方式进行科普,让更多公众地了解布氏鲸,了解海洋生态,提升公众参与保护野生海洋生物的意识。 

*以下内容转载自公众号“深圳商报” 

从近期观测情况来看,出没大鹏湾捕食的布氏鲸“小布”目前在近岸水域停留时间有所减少。这是否意味着“小布”即将离开大鹏湾呢? 

7月16日,在大鹏新区科创经服局会同市规自局大鹏管理局、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联合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,专家认为,大鹏湾夏季的优势种群正好是布氏鲸的食物资源,待夏季过了,大鹏湾优势种群改变了,由于食物资源减少,“小布”可能就自主离开了。 

7月初,布氏鲸“小布”捕食时吸引了大量燕鸥(李博 拍摄) 

谋划成立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 

座谈会现场(黎恩 拍摄) 

此次专家座谈会采用“线上”+“线下”方式举行,邀请了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、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、深圳大学、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、南京师范大学、珠海长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、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、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。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,开展海洋生物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,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。 

自“小布”被发现以来,新区已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、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、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,整合生态环境、规划和自然资源、海事等部门力量,成立“护鲸”工作组,加强船舶管控、水质检测,并对布氏鲸进行科学观察。  

据了解,新区以此次“护鲸”行动为契机,邀请国内外鲸豚研究专家来深,成立科研工作小组,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预测大型水生野生动物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,提前做好应对措施。 

同时,对当地物种资源进行摸底,掌握本底数据,对当地水生种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,以利于管理部门依据数据实施更科学的保护举措。为引导各界更科学地开展海洋生物科研和保护工作,新区科创和经服局会同相关部门、相关科研单位正积极谋划成立“大鹏新区海洋生物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”。 

专家担心“小布”长时间逗留 危险性增加 

科研团队观测结果显示,“小布”体长约8米,是一头亚成体的布氏鲸。布氏鲸是一种须鲸类动物,全世界已发现生存的须鲸类动物共15种,其中在中国发现的有9种。须鲸类动物是动物界的“庞然大物”,蓝鲸不仅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动物,也是人类已知的最大动物;布氏鲸已属于须鲸类动物中个头偏小的,成年后的布氏鲸长度约10米。 

“小布”上颚顶部两排鲸须板上沾满了小鱼(李博  拍摄) 

鲸豚类动物可分为须鲸和齿鲸两种,须鲸和齿鲸区别之一就是其口中没有牙齿。须鲸的“牙齿”就是鲸须,每次“小布”张大嘴捕食时,人们就能见到它上颚顶部的两排鲸须板。须鲸正是依靠这样的“毛牙”捕获猎物。 

“小布”的喉腹折(陈宇譞、刘耀中  拍摄) 

“小布”进食时,张开大嘴,一口吞下大量海水。它会借着扩张喉腹折来增加口腔的容积,每次“小布”捕食后翻身一跃,人们就能看到粉红色的部位,这就是它的喉腹折。须鲸的进食动作被称之为“鲸吞”,当它闭上嘴巴后,会将水吐出,而鱼类等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。近距离观测可看到“小布”每次张开大嘴时,鲸须上沾满了小鱼。 

有机会在深圳近岸观鲸,不少市民表示很兴奋。可专家却表示有点担心。大鹏湾始终不是布氏鲸惯常出没的海域,有很多未知的突发情况需要应对。虽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应对,但民众也要有心理准备,万一“小布”出现险情,要有心理预期。  

“小布”体长约8米(陈宇譞、刘耀中  拍摄) 

针对一些市民利用无人机拍摄布氏鲸,专家指出,无人机产生的噪音主要是中低频噪声,正处于许多须鲸物种的听觉阈范围内,特别是500至1500赫兹范围的噪声成分,将可能对“小布”造成生理和行为学影响,具体表现为鲸吞或连续浅呼吸被打断、提前潜水、逃逸、呼吸次数减少、呼吸间隔变长等等,将影响“小布”捕食效率,更可能危及健康。 

专家建议,小型无人机在“小布”正上方时拍摄时,应保持10至30米距离;在前/侧/后方拍摄时,最少保持10米的海拔距离,最好大于30米;更大型的无人机则应保持至少50米距离。同一时间航拍的无人机不要超过两架。 

休渔期结束后管控压力增大 

布氏鲸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。而夏季的大鹏湾,活跃着魣科、鲱科和鳀科鱼类,这些种类的鱼群恰恰都是布氏鲸的“主粮”。因此,在座谈会上,专家判断“小布”进入大鹏海域有可能是因为自然吸引,也可能是迷路了,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。因为大鹏湾生态环境越来越好,种群越来越丰富,布氏鲸可能随着暖流变化,被食物吸引而来。 

科研团队发现“小布”最爱4种鱼类(从左至右,油魣、俗称“海狼”;斑鰶;沙丁鱼(上)和 棱鳀(下)) 

正因如此,大鹏湾夏季的优势种群正好是布氏鲸的食物资源,夏季过后,优势种群改变,“小布”可能会自主离开。专家也提醒,目前大鹏湾食物充足,鲸鱼捕食频率也很正常,需要做好长时间停留的准备。 

2021年,北纬12度以北的南海(含北部湾)海域的海洋伏季休渔从5月1日12时起至8月16日12时止。目前距离休渔期结束还不到一个月时间,休渔期结束后,管控压力会很大。专家指出,要做好相关预案,特别是“小布”体积和体重都较为庞大,一旦出现险情,救助难度和应急压力会很大,需要提前做好应急准备。 

新区是深圳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域,既是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,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.从2017年3月的抹香鲸,到此后的江豚、绿海龟等,在大鹏新区海域曾发生过多起需救助的水生野生动物事件,救助经验相对丰富。但对于布氏鲸这样大型的海洋动物,新区还要加强受伤或搁浅的应急救助预案。  

演练现场(林宏松  拍摄) 

7月16日,新区在玫瑰海岸沙滩,进行了多部门联动的鲸豚救护应急预案演练,采取海陆结合的方式进行,海上主要依托于海洋综合执法,海警、海事等力量做好外围巡逻以及海上的救助;如果鲸豚类动物发生搁浅,陆上将主要依托公安外围保障,以消防队员、志愿者等力量为主,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合力救助。